html模版[安徽]省“十三五”設施蔬菜發展規劃
根據農業部辦公廳印發的《全國設施蔬菜重點區域發展規劃(2015-2020年)》總體精神和要求,結合產業發展現狀,制定《安徽省“十三五”設施蔬菜發展規劃》。一、生產現狀我省是全國十...




安徽省“十三五”設施蔬菜發展規劃

根據農業部辦公廳印發的《全國設施蔬菜重點區域發展規劃(2015-2020年)》總體精神和要求,結合產業發展現狀,制定《安徽省“十三五”設施蔬菜發展規劃》。

一、生產現狀

我省是全國十大蔬菜主產省和全國五大棚菜主產區之一。經過30多年的發展,設施蔬菜產業取得瞭巨大成就。2015年,全省設施蔬菜種植面積530萬畝,其中大中棚面積320萬畝,小棚面積190萬畝,溫室面積10萬畝,設施蔬菜總產量1550萬噸,產值350億元。設施蔬菜占全省瓜菜播種面積32.5%,占蔬菜總產量43%,占蔬菜總產值62%。我省設施蔬菜主要按結構類型安排茬口和蔬菜種類,多實行春提前和秋延後兩茬栽培。主要蔬菜種類包括茄果類、瓜類、豆類、甘藍類、白菜類、蔥蒜類、葉菜類、食用菌類等10餘大類的60多種。其中生產茄果類占45%,葉菜類占27%,瓜類占10%,根菜類占10%,蔥蒜類占5%,甘藍類占2%,食用菌類占1%。2015年,全省設施蔬菜內銷總量810萬噸,外調總量740萬噸,分別占52.5%和47.5%。主要調出地為“長三角”地區。

設施蔬菜產業的發展,不僅解決瞭蔬菜周年均衡供應問題,也在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帶動城鄉勞動力就業,促進農民增收,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等方面做出瞭歷史性貢獻。 但是,由於我省農民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加上扶持措施和激勵機制沒有完全到位等原因,與全國和相鄰設施蔬菜大省相比,仍存在不少薄弱環節。

一是統籌規劃與科學引導不足。各地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較大,重視規模擴張,忽視質量效益,設施類型、栽培制度、作物種類、栽培技術結構趨同,區域特色和比較優勢未得到充分發揮。

二是設施設計建造不規范。設施蔬菜生產園區設計與建造缺乏標準,同一地區設施類型和結構五花八門。一些地區盲目照抄照搬外省設施結構類型,未能按照當地的地理位置和環境進行科學設計。

三是配套設施不健全。園區規劃設計不科學,田間佈局不合理,水電路不配套,裝備水平不高,溫、光、水、氣等小氣候環境調控能力不足,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強度大,盲目引進外來品種、外來技術、外來人員現象比較突出。

四是技術服務跟不上。生產基地運行機制不健全,重視硬件設施建設補貼,忽視技術推廣服務等軟件投入。專用品種不足,集約化育苗的供苗率低,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體系不完備,產前、產中、產後服務體系不完善,技術推廣到位率不高。

二、產業優勢和市場前景分析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以及人們對蔬菜商品質量和供應均衡度要求的不斷提高,今後一個時期,我省蔬菜需求仍將呈剛性增長。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設施蔬菜的需求量也會相應提高,除瞭冬季設施蔬菜防寒生產以外,炎夏多雨季節遮陽和避雨設施蔬菜生產將會進一步增加,以提高逆境條件下的蔬菜產量。

我省發展設施蔬菜的優勢:一是自然條件優越。全年平均氣溫在14-17℃之間,平均日照1800-2500小時,適於多種蔬菜種植。特別是在冬季設施栽培季節,氣溫、日照時數均比北方地區高和長。二是區位優勢明顯。我省緊靠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具有承東啟西、連江近海獨特的區位優勢。以合肥市為中心500公裡為半徑,周邊上海、南京、杭州、武漢、南昌等大中城市密佈,交通便利,城鄉人口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以上,蔬菜消費市場潛力巨大。三是勞動力資源充足。設施蔬菜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我省農村勞動力可以滿足蔬菜生產的需求,且可促進農村勞動力實現就地轉移。同時,我省勞動力成本不高,設施蔬菜生產成本及價格將保持相當長的競爭優勢。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牢固樹立綠色增長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品質量為基礎,以提高設施蔬菜整體生產能力為核心,以區域化佈局、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為內容,強化蔬菜科技驅動,推廣優質高效種植模式,著力發展生態菜園,推進安全投入品科學使用,促進現有設施升級換代、品種結構優化、品質提升、產品安全、效益增加、競爭力增強、市場供應穩定。加快形成糧經飼統籌、農牧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格局。

(二)基本原則。一是因地制宜原則。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發展規模和速度要與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條件相適宜,避免盲目超前發展。二是合理利用資源原則。堅持效益優先和自然資源合理利用,選擇基礎條件好、資源優勢強的區域,充分挖掘生產潛能,形成區域產業優勢。三是依靠科技支撐原則。廣泛應用設施蔬菜生產新裝備、新材料、新品種、新肥藥、新種苗和新模式,著力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提升設施蔬菜的科技含量及單產水平。四是註重糧菜統籌原則。大力推廣糧菜輪作接茬生態栽培,科學合理利用土壤肥力、栽培季節、栽培模式和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綜合功效,發展穩糧增效的蔬菜生產。

(三)發展目標。按照農業部《全國設施蔬菜重點區域發展規劃(2015-2020年)》和《安徽省“十三五”蔬菜產業發展規劃》的要求,積極打造設施蔬菜產業,力爭實現以下目標:

——適度擴大設施規模。重點在皖北、江淮、沿江、皖南及城市中遠郊等主產區發展設施蔬菜生產。到2020年,全省新增塑料大棚、日光溫室150萬畝,提升改造530萬畝,總面積達680 萬畝,產量2150萬噸,占全省瓜菜播種面積的40%以上。

——全面提升產品質量。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和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全面提高設施蔬菜商品檔次,規模化基地產品檢測合格率達到98%以上,出口蔬菜達到出口質量安全檢測標準,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

——著力提高資源利用率。太陽能利用率提高10%以上,土地利用率提高20%以上,水資源利用率提高30%以上,化肥、農藥利用率提高10%以上,農業廢棄物得到有效處理和利用。

——大力促進農民增收。到2020年,力爭全省設施蔬菜總產值突破480億元,占主產區農民人均純收入30%以上,占重點產區農民人均純收入40%以上。設施蔬菜勞動生產率提高50%以上。

四、區域佈局

(一)皖北大棚菜產區。主要包括譙城區、埇橋區、潁州區、潁泉區、相山區、阜南、碭山、蕭縣、濉溪、蒙城、渦陽、臨泉等縣區。到2020年,該區設施蔬菜播種面積由目前255萬畝增加到330萬畝,凈增75萬畝。該區要突出棚型改造升級,避免盲目照搬,發展寬體標準化鋼架大棚,推廣結構標準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節能日光溫室,開發和引進新棚型、新材料,逐步淘汰保溫性能差的竹木結構中小棚。要充分利用冬、春季光照條件較好的優勢,加強冬季蓄熱增溫和保溫防寒,盡量增加光照強度和時間。主栽種類:日光溫室種植茄果類、瓜類、豆類、甘藍類、葉菜類等喜溫果菜,推廣間作套種,充分利用空間。塑料大中棚種植茄果類、瓜類、豆類、根菜類、蔥蒜類、白菜類、綠葉菜類喜溫果菜及金針菜、草莓等蔬菜。連棟溫室以瓜菜商品化育苗為主。產品全面達到無公害標準,部分實現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標準。目標市場以當地及華北、華中、“長三角”地區冬春淡季市場為主。

(二)江淮大棚菜產區。主要包括包河區、廬陽區、淮上區、潘集區、田傢庵區、裕安區、南譙區、肥東、廬江、鳳臺、壽縣、懷遠、長豐、舒城、來安等縣區。到2020年,該區設施蔬菜播種面積由目前180萬畝增加到225萬畝,凈增45萬畝。本區域以塑料大中棚生產為主,發展設施蔬菜具備市場運距短、供應及時、產品新鮮、經濟效益好、可利用冬閑農村勞動力資源等優勢。該區要圍繞省會城市和當地市場周年均衡供應,重點打造休閑觀光采摘為一體的都市型蔬菜瓜果基地。大力推廣標準化鋼架大棚,適度建造連棟大棚和溫室,強化基地溝、渠、路、水、電、泵站等基礎建設,提高蔬菜機械化、自動化水平和設施環境調控能力,實現多樣化生產、專業化經營、規模化開發。蔬菜生產新技術、新材料、新品種綜合應用率應達到90%以上,主打產品要逐步實現包裝、分級,滿足市場供應和質量安全需求。主栽種類:冬春季宜采用大棚內加小拱棚、地膜覆蓋等多層覆蓋方式保溫栽培,種植茄果類、瓜類、豆類、綠葉菜類及馬鈴薯、草莓、黃秋葵等喜溫果菜,夏季采用遮陽降溫、防蟲網隔離、棚膜避雨栽培,以白菜類、綠葉菜類、食用菌栽培為主,著力解決“伏缺”期市場供應問題。新建連棟大棚或溫室重點發展蔬菜集約化育苗。

(三)沿江大棚菜產區。主要包括雨山區、鳩江區、宜秀區、貴池區、義安區、和縣、無為、懷寧、繁昌、東至、宿松等縣區。到2020年,該區設施蔬菜播種面積由目前85萬畝增加到110萬畝,凈增25萬畝。該區要適應氣溫高、陰雨天多、日照少的氣候特點,以推廣跨度在8米左右的標準化鋼架大棚為主,以園藝機械引進推廣為重點,實現蔬菜生產關鍵環節的機械化。當前要在規范設計、制造和施工,加強對新型經營主體的工程技術培訓的基礎上,適度推廣由和縣自主研發的第二代復式日光溫棚。該區要面向“長三角”市場,以生態綠色為抓手,創建綠色蔬菜生態示范區,發展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打造優質綠色蔬菜產業帶模式,逐步形成“一村一品”或“一鄉高雄汽車音響改裝推薦一品”。主栽種類:利用標準化鋼架大棚,采取多層覆蓋方式,種植茄果類、瓜類、豆類、綠葉菜類等喜溫果菜。同時,加快區域蔬菜品牌建設,加速蔬菜產業提檔升級,擴大傳統的優質辣椒、番茄等秋延栽培和早春茬大棚甜瓜等生產規模。

(四)皖南大棚菜產區。主要包括屯溪區、徽州區、宣州區、寧國、石臺、青陽、績溪、郎溪等縣區。到2020年,該區設施蔬菜播種面積由目前15萬畝增加到20萬畝,凈增5萬畝。以黃山、九華山旅遊市場供應為主。充分利用生態環境、美麗田園、農耕文化、民俗風情等各類農事節慶活動,發展富有特色的蔬菜生態觀光采摘園區,建設新技術應用、示范推廣、農業生態、旅遊休閑為一體蔬菜瓜果基地。該區設施類型以塑料大中棚和遮陽棚、防蟲網並舉,城郊適度發展連棟大棚或溫室。同步加大專用型、抗病型蔬菜新品種推廣應用,推廣EVA膜、紫光膜、轉光膜等新型覆蓋材料。主栽種類:冬春季主栽種類為茄果類、瓜類、甘藍類、豆類等喜溫瓜菜,夏季利用遮陽棚、防蟲網覆蓋種植白菜類、綠葉菜類等喜涼蔬菜,連棟大棚或溫室以集約化育苗為主。同時,可利用優良的生態環境和資源,擴大香菇、木耳、雙孢蘑菇、金針菇、秀珍菇等傳統食用菌生產。

五、重點任務

(一)調整優化蔬菜產業結構。一是調整區域佈局結構。明確皖北、江淮、沿江、江南不同區域設施蔬菜產業優勢和發展定位,著力打造面向“長三角”蔬菜產業集群,建立一批萬畝以上連片蔬菜優勢產區。加強園區內溝、渠、路、水、電、泵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旱能灌、澇能排,生產運輸到田頭。二是調整生產設施結構。普及標準化鋼架大棚,因地制宜地推廣節能日光溫室,加快生產裝備更新換代,限制低水平設施發展,提高蔬菜機械化、自動化水平和設施環境調控能力。三是調整種類和品種結構。根據各地區域氣候、生產資源、生產方式、種植傳統等特點,加大新品種選育、引進、篩選工作力度。“十三五”期間,每年推廣30個以上抗逆性強的優質瓜菜新品種,全省蔬菜良種覆蓋率達到95%左右。

(二)示范推廣綠色生態安全技術。一是推廣輪作換茬、高溫悶棚等生態栽培技術,改良酸化土壤,防治菜園次生鹽漬化。治理設施農地膜污染。二是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大力推廣頻振式殺蟲燈、誘蟲色板、性誘劑、防蟲網、生物農藥,推進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生態調控等綜合防治。優化集成農藥的種類,註重輪換使用、交替使用、精準使用和安全使用。三是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示范推廣膜下滴灌施肥、噴灌施肥技術,促進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提高肥料和水資源利用效率。四是推廣智慧農業。在合肥等大中城市示范建立全制動溫室等大型植物工廠,推廣應用物聯網技術,提升蔬菜生產現代化裝備水平,促進設施蔬菜生產智能化、精準化、網絡化。“十三五”期間,每年全省示范推廣優質高效生產模式20項以上。

(三)開展綠色生態循環推進行動。積極發展設施蔬菜高效生態綜合種養,大力發展以作物秸稈為基質的食用菌生產,擴大沼液、沼渣的利用,因地制宜推廣“豬—沼—菜”、“大棚番茄水稻輪作換茬優質高效種植”、“日光溫室秸稈反應堆技術”等生態循環模式,實現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高效農業生態循環。“十三五”期間,每年建設綠色生態循環示范基地10個以上。

(四)推進設施蔬菜標準園創建工作。集成項目、資金、技術力量,繼續在我省蔬菜優勢產區創建一批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的設施蔬菜標準園。強化標準園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集中展示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十三五”期間,全省每年創建30個左右國標園、50個省標園。所有標準園產能和效益水平高於全省20%以上。

(五)發展集約化綠色種苗產業。制定育苗技術規程、精量播種、護苗運輸等相關配套技術,建設育苗基質、育苗專用穴盤生產線,解決冬春西瓜、甜瓜、番茄、辣椒、黃瓜等育苗和嫁接等關鍵技術,提高綠色優質種苗供應能力和市場占有率。每年建立10個左右育苗能力達500—1000萬株的蔬菜集約化種苗場,每個育苗場規模不低於4000平方米。“十三五”期間,全省年集約化育苗超過10億株,商品化供苗率占20%以上,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六)加強蔬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修訂、完善設施蔬菜生產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完善標準化體系,推進標準化生產。以設施蔬菜標準園和規模化生產基地為重點,建設一批優質安全蔬菜生產基地、綠色食品專用原料基地、特色創匯蔬菜出口基地。加大對重點區域、重點品種、重要節點檢驗檢測力度,鼓勵生產企業開展自律性農殘檢測。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蔬菜質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統,開展質量安全追溯試點示范,包括建立生產者編碼、產地編碼、產品編碼,規范包裝標識,實現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可查詢。“十三五”期間,設施蔬菜標準園和規模化生產基地全部實現質量安全可追溯。

(七)做優做強綠色生態蔬菜品牌。一是加快發展蔬菜“三品一標”。突出標準化生產、突出全程質量監控、突出生態環保,在設施蔬菜標準園和規模化生產基地率先實現無公害生產全覆蓋。推進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創建一批有機蔬菜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特色有機蔬菜農場,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特定產品內涵的地理標志產品。二是著力創建蔬菜加工品牌。鼓勵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爭創中國馳名商標、安徽省著名商標和安徽名牌產品,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三是大力培育電商、直銷店和蔬菜批發市場品牌。擴大設施蔬菜品牌產品網上營銷規模,切實保障城鄉蔬菜市場供應。“十三五”期間,每年全省蔬菜“三品一標”認證40個以上,新增蔬菜品牌10個以上。

(八)蔬菜產銷信息預警推進行動。以譙城區、阜南縣、懷遠縣、埇橋區、蒙城縣、來安縣、和縣、潁州區、裕安區、嶽西縣、無為縣等現有11個部級蔬菜預警監測縣區為重點,聘請鄉鎮技術員和種菜大戶等專職人員,做好當地蔬菜產銷、市場價格信息采集工作。建立專傢會商制度,快速傳遞不同時段、不同品種、不同區域產銷預警信息,為菜農民理性安排生產,為有關部門宏觀決策提供及時準確的數據。

六、保障措汽車音響喇叭推薦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市縣區農業部門要將設施蔬菜產業發展納入當地農業發展規劃,按照規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任務目標,制定本地區具體發展規劃,堅持以升級換代提升質量為主,避免盲目發展。要積極探索在設施蔬菜重點產區建立產前、產中、產後一體化管理體制,強車用喇叭品牌化統籌協調和服務。要爭取地方政府的重視和支持,統籌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推動設施蔬菜技術措施和推進行動的落實。

(二)培育經營主體。按照生態綠色蔬菜產業發展理念,加快培育蔬菜產銷經營主體,做響品牌、做大市場。圍繞提升價值鏈、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形成全產業鏈的工作要求,加快建設一二三產業融合、產加銷緊密聯系的蔬菜產業化聯合體,推進產業鏈接、要素鏈接和利益鏈接,實現設施蔬菜種植生產、加工包裝、流通貯運、市場消費全程綠色生態化。

(三)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和菜農投入為主體的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投融資體系。積極整合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農業產業化、農業綜合開發和扶貧開發等農業項目資金支持設施蔬菜發展。按照省財政支農資金項目的實施主體聚焦新型經營主體,實施地點聚焦核心示范基地,實施內容聚焦建設重點的要求,今後省級“菜籃子”資金將全部用於省級設施蔬菜標準園創建,同時積極利用國傢財政農業高產創建資金,建設國傢級設施蔬菜標準園。

(四)建立產業扶持體系。根據蔬菜產品公益性特征和投資大、風險大的特點,建議各級財政強化經費保障和政策支持,通過財政貼息和農村小額信貸扶持蔬菜產業發展,有條件的地區要爭取建立設施蔬菜風險基金。積極探索產業信貸保障,解決設施蔬菜生產企業和菜農融資困難的問題。在設施蔬菜重點產區,推動完善政策性保險,積極爭取政府補貼部分保費,鼓勵菜農參保。

(五)加強科技攻關。充分利用省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和全省菜籃子工作體系的技術專傢平臺,針對阻礙蔬菜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組織專傢團隊開展聯合攻關,形成一套覆蓋我省主要設施蔬菜種植種類、涵蓋主要栽培模式的綠色增長技術體系。加強技術集成和試驗示范,推進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應用節肥節水節藥綠色高效栽培技術,實施標準化、集約化、產業化生產。

(六)建立考核機制。各級蔬菜主管部門要制定落實工作方案,切實抓好各項重點任務的分解落實,加強工作督促指導,培育典型,抓點示范,確保工作紮實推進。省農委每年年初將設施蔬菜新增指標任務下達到各市,年底對各地工作進展情況進行跟蹤督查,建立督促、考核和年終綜合評估工作機制,並將考核結果作為設施蔬菜主產區項目資金及相關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據。





20709F0643EE058D
arrow
arrow

    tg9fm7tp8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